小小一滴水,窺見大民生,農村飲水安全是重大民生問題。
“十三五”期間,安順市規劃建設一批大中小型骨干水源工程,為農村飲水用水提供穩定水源,2016年以來,全市共計解決28.54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受益人口達133.9萬。
截止目前,全市共有農村飲水安全工程3374處,供水總人口2513179人,其中集中式供水人口2461256人,分散式供水人口51923人,農村自來水普及率達到2020年的95%,農村飲用水集中式供水人口比例達到97.79%。
告別“吃水難” 群眾喝上“放心水”
“每到枯水季節,村民要到1公里外的雞場溝挑水喝,自從用上了自來水,老百姓的心徹底放下了。”看著清澈的自來水從水龍頭咕嚕嚕的淌出,紫云自治縣大營鎮大營村村民韋堂國和楊學昌的臉上溢滿興奮與喜悅。
紫云自治縣大營鎮是全省二十個極貧鄉鎮之一,2018年底,大營鎮水廠廠房落成,內部設備嶄新、水箱锃亮。負責水廠管理的村民韋仕倫每天都要按時檢查水廠抽水設備是否正常運行。
大營鎮水廠是鼠場坡供水工程項目之一,鼠場坡供水工程包含大營鎮水廠1座、鼠場坡泵站1座、200立方米泵站調節池1座,配水主管減壓池7座、閘閥8座,水廠自動化控水系統等。該工程解決了大營鎮大營村、星進村、金龍村、打彩村等村1200余戶,以及鎮政府機關、大營中學、大營小學等共1萬余人飲水問題。鼠場坡供水工程只是安順市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一個縮影。
“十三五”以來,安順市開工建設(續建)骨干水源工程共計25座,為農村飲水提供穩定水源,規劃解決26.73萬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問題。
為確保農村群眾都用上“穩定水、干凈水、放心水”,在省委、省政府安排部署下,2018年7月,安順啟動實施了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攻堅決戰行動,特別是2019年以來,安順市按照省委省政府的決策部署、春季攻勢和夏秋決戰的有關要求,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并由市人民政府與各縣(區)人民政府(管委會)簽訂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攻堅決戰責任書。
截止目前,全市農村供水工程全覆蓋,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面解決
其中,市水務局根據目標任務,組織各縣(區)水務部門召開專題會議,根據各縣(區)的目標任務和實際擬定工作措施,按照時間節點,明確責任人,全力推進相關工作的開展。市水務局對各縣(區)進行督促指導,及時將完成情況匯總上報省水利廳和市人民政府,確保了2019年6月底全面完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任務,12月底全面解決普查發現的飲水安全問題。
截止目前,全市農村供水工程全覆蓋,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全面解決,農村飲水安全全部達到貴州省脫貧出列評價標準。
聚焦問題短板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
截止2019年底,全市農村飲水安全全部解決,但在管護方面還存在短板,由于農村供水工程點多面廣,受自然環境、人為因素影響較大,如果管理不好,容易造成飲水安全反彈。
今年以來,安順市農村飲水安全工作重點轉向督戰鞏固成果。結合《貴州省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掛牌督戰工作方案》文件,制定印發了《安順市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掛牌督戰工作方案》,明確了督戰目標,重點圍繞紫云自治縣開展農村飲水安全掛牌督戰工作,從供水水量、水質、取水方便程度、供水保障程度、管護機制落實等方面開展“督”和“戰”工作,確保農村飲水安全督戰工作取得實效。
通過開展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掛牌督戰,進一步提高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護能力和水平
2020年3月31日,為深入貫徹落實貴州省脫貧攻堅“沖刺90天打贏殲滅戰”動員大會精神及全省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視頻調度會要求,在前期選派人員基礎上,再次抽調20余名干部職工充實紫云和關嶺自治縣督戰隊伍,督戰人員下沉到基層一線,會同省、縣督戰隊全面開展農村飲水安全督戰工作,通過督查、“回頭看”、大篩查等全面排查農村飲水安全運行管護問題,邊查邊改,確保農村飲水安全成果得以鞏固提升。
同時,市水務局組建2個應急搶修隊,保障紫云自治縣農村供水工程維護搶修,共解決紫云自治縣四大寨鄉、白石巖鄉等10個鄉鎮29個村58個組的農村供水管護搶修問題。
在強化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的同時,安順市逐步落實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的“三個責任”和“三項制度”
通過開展脫貧攻堅農村飲水安全掛牌督戰,進一步鞏固了農村飲水安全成果,對農村飲水運行管護存在的問題全面查缺補漏,提高了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護能力和水平,提高工程使用率,確保正常、安全供水,為高質量打贏脫貧攻堅收官戰做好飲水安全保障。特別是針對分散式供水工程328處10038個小水窖(關嶺自治縣11處152個小水窖,紫云自治縣317處9886個小水窖),采用小水窖(池)通過屋面(或自然坡面)集蓄雨水供水的農戶,全市共計安裝凈水器9662臺(關嶺縣152臺、紫云縣9510臺)。
目前安順市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正逐步規范化、標準化
在水務運行管理方面,2019年以來,在強化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建設的同時,安順市逐步落實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理的“三個責任”和“三項制度”,即地方人民政府的主體責任、水行政主管等部門的行業監管責任、供水單位的運行管理責任“三個責任”,縣級農村飲水安全運行管理機構、運行管理辦法和運行管理經費地方政府“三項制度”。進一步提高農村飲水安全工程運行管護力,全市農村供水工程運行管理逐步規范化、標準化。
水進農家院產業發展育新機
涓涓清水流進農家院,農民吃水再不愁。農村飲水安全工程的實施不但解決了農村群眾的飲水難問題,也為農村產業發展帶來了新機遇。
“以前我們得走上4公里的山路上山挑水,山路筆直,一個成年人一天也就能挑得了一擔水,吃水用水太難了”,回憶起原來吃水用水的記憶,關嶺自治縣前鋒村村民田維明不禁感慨到。“現在好了,自來水入戶了,生活方便了不少”。
自來水流進農家院不僅為群眾的生活提供了便利,也促進了前鋒村養牛業的發展。“以前想多養些牛,可牛吃水的問題把我們難住了,養牛規模一直上不來”,村民張吉發說。
位于關嶺自治縣花江鎮的前鋒村,是花江鎮的深度貧困村之一,季節性缺水問題是長期以來村民的心頭病。為了解決群眾的飲水難問題,2018年,關嶺水務局在前鋒村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對全村自來水水池,水管網進行全面升級改造,讓前鋒村的村民告別了吃水難的困局,也為牲畜用水提供了保障。
有了自來水,前鋒村合作社養牛規模已達200余頭
如今,前鋒村合作社養牛規模已達200余頭,自來水進家門,讓村里的關嶺牛養殖產業迎來新發展。
位于紫云自治縣宗地鎮打若村,雨如珍稀,長期以來,喝“望天水”成為打若村村民的共同回憶。
農村飲水安全工程,讓打若村通了自來水
打若村的飲水安全工程于2018年10月初建,2019年6月30日正式通水使用,也在那天,打若村村民終于告別了刻骨銘心的靠天吃水時代。
在吃水得到有效保障的同時,產業發展應急用水問題也迎刃而解,依靠便捷的水源,發展起了山豆根中藥材種植產業,這個深處麻山腹地的村寨不僅有了“脫貧水”,還走上了“致富路”。
“十三五”以來,攻堅克難,打贏農村飲水安全問題攻堅戰,帶來了實打實的成效,全市共計解決28.542萬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飲水安全問題,受益人口達133.9萬,過去靠天吃水、屋上蓄水、山上背水的日子一去不復返。